白先勇曾說︰「我寫作,是因為我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。」又說︰「文學不能帶給社會工業的進步或是商業的繁榮,可是文學有個很重要的價值,就是教育我們如何同情。」

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

白先勇生平


1937年7月11日生於廣西桂林,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,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。

1952年,移居臺灣。之前曾住過重慶、上海、南京和香港。

1956年,建國中學畢業,以第一志願考取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。

1957年,因志趣趣不合,轉學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,改讀英國文學。

1958年,大學部3年級時,在《文學雜誌》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《金大奶奶》。

1960年,與同學歐陽子、陳若曦、王文興、李歐梵、劉紹銘等共同創辦《現代文學》雜誌。

1962年,母親去世後第四十一天,便出國飛美至愛荷華大學,攻讀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。當時父親也來送行,也是白與父親最後一次會面。

1965年,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後,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,從此定居於此。

1994年,退休。


評價

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:「旅美的作家中,最有毅力,潛心自己藝術進步,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,有兩位:於梨華和白先勇。」他甚至讚譽白氏為「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,五四以來,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,從魯迅張愛玲,五、六人而已。」
歐陽子認為,「白先勇才氣縱橫,不甘受拘;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,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。而難得的是,他不僅嘗試寫,而且寫出來的作品,差不多都非常成功。……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。他的小說情節,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《我們看菊花去》,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《玉卿嫂》,有以簡單的倒敘法(flashback)敘說的《寂寞的十七歲》,有用複雜的「意識流」(stream of consciousness )表白的《香港——一九六○》,更有用「直敘」與「意識流」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《遊園驚夢》。……他的人物對話,一如日常講話,非常自然。除此之外,他也能用色調濃厚,一如油畫的文字,《香港——一九六○》便是個好例子。而在《玉卿嫂》裡,他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,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。他的頭幾篇小說,即他在台灣時寫的作品,文字比較簡易樸素。從第五篇《上摩天樓去》起,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,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,配合各種恰當『象徵』(symbolism)的運用,而將各種各樣的『印象』(impressions),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。」
針對白先勇屬於張派的說法,台灣作家符立中提出異議。[3]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部分截自維基百科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